
有時候不知道要去哪裡,坐困愁城
我的愁城不過是床鋪和電腦圍起來的,兩尺見方的小小空間
差不多等於九塊白馬瓷磚的面積。
想起那一天,誤闖入鄉間小路,背後陽光升起
"不知道去哪裡"瞬間也被萬丈光芒合理化
無比想念那滋味。
受到姐姐的影響開始收看這個節目。我跳舞、彈琴、寫稿、畫畫,但是歌唱就是個弱,大約從高中開始,一直很羨慕擁有好歌喉的人。當時,班上的姊妹們不知為什麼,個個嗓子如黃鶯出谷,更加深我對天生好嗓音的欽佩。
看星光幫的歌唱天賦與技巧一週週進步,很是讚嘆。唯見他們為夥伴淘汰而落淚時,我才猛然想到「對耶!他們都還是小朋友,十八或二十出頭歲,難怪動不動就哭」(顯然「情緒控制」跟「歌唱技巧」分屬腦子不同區域管理)
『一關一關過』
我想,歌唱大賽的模式應該是取材自人生。人生,不也是一關一關過。為了避免臨場的失誤,總要用1.5倍的練習與準備,來期待平平穩穩的演出。有付出自然有期待,要卯足全力練習,同時要培養安順自得胸襟,完全違反人性。無怪道家一拂袖,輕描淡寫的瓦解了「爭」,無中生有,有亦無,順應自然罷。
每個人都懷抱著夢想。
夢想這件事的殘酷面是: 需要絕對的天份以及相稱的努力
而夢想的浪漫面則是: 滋生勇氣、敢於冒險、舉步跨向未知,甚至認識一群無可取代的夥伴。我一直覺得,如果參賽者們沒有如此深厚的友誼、不是每週都哭,超級星光大道應該撐不過一季。說穿了,觀眾仍然渴望看到真實的情感吧。
許仁杰
你最後的表現反而贏得我的支持,我相信你會發光的,以你自己的方式。
非洲大陸,一向被稱為「黑暗大陸」,不只因為非洲居民的膚色,也顯露了世人對非洲的無知,之前在《奧斯卡頒獎典禮之你是誰》一文中曾經提過好萊塢的政治正確風氣,我想,這股風氣從最近的非洲題材熱潮可以窺見一二。
早年零零七系列電影就不必提了,在詹姆士龐德的世界裡,非洲不過只是一個冒險患難的背景,就像電玩可以設定不同的場景一樣,非洲,與其他場景不同之處僅僅在於非洲有葉大枝繁的熱帶植物、忠心耿耿的黑人嚮導、窈窕迷人的黑美女。70年代電影圈裡的非洲,就如同攝影棚裡平板佈景。
真正開始注意好萊塢的非洲熱,始自於《軍火之王》一片,期待看屍衡遍野火力場面的觀眾對於此片的咒罵不絕於耳,原因無他,《軍火之王》一片描述的是全球軍火工業的生態,蘇俄、美國、歐陸、非洲,軍火生意利潤驚人,一切一切的政治藩籬在利益之前彷彿完全不存在,內戰頻仍的非洲大陸成為軍火商的必爭之地,從軍火商的角度看去,戰爭就是利多,越多的戰爭帶來越多的利潤。電影裡由反面呈現非洲大陸的哀傷,讓世人看見,非洲大地的子民如何被全世界踩在腳底下,而片尾的最後一句對白搶盡風采,畫龍點睛莫過於此。
《軍火之王Lord of war》是由美國軍火商的角度看非洲,那麼《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》企圖由非洲的角度檢視這塊傷痕累累的大陸。《盧安達飯店》描述1994年發生於盧安達的種族大屠殺。大屠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8世紀列強搶佔非洲,以人為因素劃下國界線。非洲大陸上原本就存在著數不清的部族,其中某些部族是世仇,過去千年以來,部族守著世世代代留下的疆界彼此共存,但是,外來勢力的介入擾亂了部落之間的平衡,在殖民國的勢力未撤出非洲大陸之前,尚由殖民國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維持高壓下的和平,但,20世紀民族自決之後,非洲各國境內反而陷入了內亂,種族屠殺的悲劇時有所聞。舉例而言,原本勢力相等的甲乙兩個部族,在a國的人口比例是 甲50:乙10;在b國的人口比例是 甲10:乙50。在a國的甲族下令屠殺乙族,b國的乙族立刻動員追捕國內的甲族作為報復。
《盧安達飯店》由一個飯店經理保羅的角色,描述當年盧安達境內的胡圖族對圖西族的血腥屠殺〈「保羅」是真有其人,在導演的懇求下,保羅為了這部電影回到盧安達勘景,這是當年他逃離盧安達之後首次重返故地。〉唐季舵把保羅一角詮釋的絲絲入扣,撼動人心。在好萊塢當了多年綠葉之後,阿唐這次真的讓全球影迷刮目相看。《盧安達飯店》一片,觀者無不動容落淚。如果說《軍火之王》是中產階級戲謔式的觀察,那麼《盧安達飯店》就是真實的非洲血淚。
《疑雲殺機Constant Gardener》電影中對非洲政治現況有較為直接的描寫。在非洲,除了軍火商之外,跨國藥廠的勢力也不容小覷,由於全球大部分的地方已經建立起嚴密的藥物人體實驗法規,藥廠要推出新藥時必須投注大筆經費於人體實驗,人口眾多、傳染病興盛的非洲成為藥廠的目標。表面上,跨國藥廠在非洲發放藥品是一種「免費醫療」的公益行為,實際上是進行免費(且違法)的人體實驗。電影主角設定為英國外交官以及其夫人,因此,電影步調跨越非洲以及歐洲,觀眾能夠第一線感受到,在政治以及商業巨大利益下「世人是如何吃定非洲」。非洲廣邈的大地上,生生不息只有野生動物,人們被民兵、軍隊所凌。軍火商、藥商用非洲的鮮血換來數不清的金錢,在這場血腥的遊戲裡,就連外交官也無法自保,你會懷疑自己還能作些什麼? 《疑雲殺機Constant Gardener》殘酷的突顯了無能為力的無奈與悲哀,不戲謔也不血淚,它平實的由一個英國外交官,帶領觀眾目睹了非洲政治的真相。
拍過軍火商、種族屠殺、藥商與外交官,在《血鑽石Blood Diamond》賣座長紅之後,非洲議題這股風潮已經定調,於是,《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》緊接著登場。(不過聽說《血鑽石》一片跟非洲現況沒什麼關係,反而是李奧納多賣弄帥氣為主。堪稱Edward Zwick繼《末代武士》之後,另一個賣弄政治正確,意圖譁眾取寵的作品。不過,血鑽石我沒看過,不敢多言)
《最後的蘇格蘭王》敘事者是年輕、衝動富抱負的蘇格蘭醫生,但其實電影的主角是70年代烏干達總統阿敏。有「烏干達人魔」之稱的阿敏,主政烏干達時掀起一陣腥風血雨,人民的對和平的渴望卻推舉出一個個的獨裁者,每一個當權者剛開始總是親民,總是口口聲聲許諾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,總是舉出美好的歷史來承諾更加光明的未來。年輕人(包括我)多麼容易被這些承諾所打動,輕易的就相信「我可以為國家作些什麼」「我可以帶來改變」,畢竟相較於《疑雲殺機》裡無能為力的悲哀,「相信自己可以帶來改變」是一件多麼甜美的事情。
《最後的蘇格蘭王》由總統貼身醫生的遭遇,呈現非洲獨裁政治的內幕。台灣的觀眾應該會覺得,這一切的一切怎麼都如此熟悉,畢竟,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,我們也經歷過。
接二連三以非洲為題材的好萊塢電影,是否有喚起全球觀眾對於非洲議題的重視呢?當然是沒有。好萊塢還是好萊塢,片商還是片商,觀眾在為李奧納多捏一把冷汗之後,走出電影院並不會停止購買鑽石。然而,好萊塢政治正確風吹起,的確有一些些正面的助益,至少,我們不會再對非洲存有無知的幻想,在收看Discovery觀賞獅子獵羚羊之際,偶爾,也會想到非洲的血淚與無奈。
你為電影著迷,你熱愛跳舞。
你看電影、想電影、寫電影
你跳舞、想舞、看舞
每個影展你都搶先拿到本事
每種舞蹈你都想了解
望著電影時刻表,好電影總與舞蹈課衝突,兩種熱愛的事物,此時在心底拉鋸。通常,舞蹈課會贏。
代價是錯過了重映機會微乎其微的電影
南方影展、金馬影展、紀錄片影展、女性影展,我們有以地方命名的、以獎項命名的、以性質命名的、以性別區分的各影展。每次看完舞蹈電影,一身血液奔騰時,你會想「怎麼沒有舞蹈影展?」
這次,成真了。
巴西、加拿大、美國、比利時
大眾的、實驗的、冷門的、大師的
5/5-6/1光點台北推出 舞影展
我知道,你跟妳都想來。來吧
http://www.twfilm.org/movingshadow/
舞影展官方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