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20, 2007

電影:非洲政治

非洲大陸,一向被稱為「黑暗大陸」,不只因為非洲居民的膚色,也顯露了世人對非洲的無知,之前在《奧斯卡頒獎典禮之你是誰》一文中曾經提過好萊塢的政治正確風氣,我想,這股風氣從最近的非洲題材熱潮可以窺見一二。



 早年零零七系列電影就不必提了,在詹姆士龐德的世界裡,非洲不過只是一個冒險患難的背景,就像電玩可以設定不同的場景一樣,非洲,與其他場景不同之處僅僅在於非洲有葉大枝繁的熱帶植物、忠心耿耿的黑人嚮導、窈窕迷人的黑美女。70年代電影圈裡的非洲,就如同攝影棚裡平板佈景。




真正開始注意好萊塢的非洲熱,始自於《軍火之王》一片,期待看屍衡遍野火力場面的觀眾對於此片的咒罵不絕於耳,原因無他,《軍火之王》一片描述的是全球軍火工業的生態,蘇俄、美國、歐陸、非洲,軍火生意利潤驚人,一切一切的政治藩籬在利益之前彷彿完全不存在,內戰頻仍的非洲大陸成為軍火商的必爭之地,從軍火商的角度看去,戰爭就是利多,越多的戰爭帶來越多的利潤。電影裡由反面呈現非洲大陸的哀傷,讓世人看見,非洲大地的子民如何被全世界踩在腳底下,而片尾的最後一句對白搶盡風采,畫龍點睛莫過於此。









軍火之王Lord of war》是由美國軍火商的角度看非洲,那麼《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》企圖由非洲的角度檢視這塊傷痕累累的大陸。《盧安達飯店》描述1994年發生於盧安達的種族大屠殺。大屠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8世紀列強搶佔非洲,以人為因素劃下國界線。非洲大陸上原本就存在著數不清的部族,其中某些部族是世仇,過去千年以來,部族守著世世代代留下的疆界彼此共存,但是,外來勢力的介入擾亂了部落之間的平衡,在殖民國的勢力未撤出非洲大陸之前,尚由殖民國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維持高壓下的和平,但,20世紀民族自決之後,非洲各國境內反而陷入了內亂,種族屠殺的悲劇時有所聞。舉例而言,原本勢力相等的甲乙兩個部族,在a國的人口比例是 50:10;在b國的人口比例是 10:50。在a國的甲族下令屠殺乙族,b國的乙族立刻動員追捕國內的甲族作為報復。


《盧安達飯店》由一個飯店經理保羅的角色,描述當年盧安達境內的胡圖族對圖西族的血腥屠殺〈「保羅」是真有其人,在導演的懇求下,保羅為了這部電影回到盧安達勘景,這是當年他逃離盧安達之後首次重返故地。〉唐季舵把保羅一角詮釋的絲絲入扣,撼動人心。在好萊塢當了多年綠葉之後,阿唐這次真的讓全球影迷刮目相看。《盧安達飯店》一片,觀者無不動容落淚。如果說《軍火之王》是中產階級戲謔式的觀察,那麼《盧安達飯店》就是真實的非洲血淚。



 



 


《疑雲殺機Constant Gardener》電影中對非洲政治現況有較為直接的描寫。在非洲,除了軍火商之外,跨國藥廠的勢力也不容小覷,由於全球大部分的地方已經建立起嚴密的藥物人體實驗法規,藥廠要推出新藥時必須投注大筆經費於人體實驗,人口眾多、傳染病興盛的非洲成為藥廠的目標。表面上,跨國藥廠在非洲發放藥品是一種「免費醫療」的公益行為,實際上是進行免費(且違法)的人體實驗。電影主角設定為英國外交官以及其夫人,因此,電影步調跨越非洲以及歐洲,觀眾能夠第一線感受到,在政治以及商業巨大利益下「世人是如何吃定非洲」。非洲廣邈的大地上,生生不息只有野生動物,人們被民兵、軍隊所凌。軍火商、藥商用非洲的鮮血換來數不清的金錢,在這場血腥的遊戲裡,就連外交官也無法自保,你會懷疑自己還能作些什麼? 《疑雲殺機Constant Gardener》殘酷的突顯了無能為力的無奈與悲哀,不戲謔也不血淚,它平實的由一個英國外交官,帶領觀眾目睹了非洲政治的真相。

 拍過軍火商、種族屠殺、藥商與外交官,在《血鑽石Blood Diamond》賣座長紅之後,非洲議題這股風潮已經定調,於是,《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》緊接著登場。(不過聽說《血鑽石》一片跟非洲現況沒什麼關係,反而是李奧納多賣弄帥氣為主。堪稱Edward Zwick繼《末代武士》之後,另一個賣弄政治正確,意圖譁眾取寵的作品。不過,血鑽石我沒看過,不敢多言)



 


《最後的蘇格蘭王》敘事者是年輕、衝動富抱負的蘇格蘭醫生,但其實電影的主角是70年代烏干達總統阿敏。有「烏干達人魔」之稱的阿敏,主政烏干達時掀起一陣腥風血雨,人民的對和平的渴望卻推舉出一個個的獨裁者,每一個當權者剛開始總是親民,總是口口聲聲許諾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,總是舉出美好的歷史來承諾更加光明的未來。年輕人(包括我)多麼容易被這些承諾所打動,輕易的就相信「我可以為國家作些什麼」「我可以帶來改變」,畢竟相較於《疑雲殺機》裡無能為力的悲哀,「相信自己可以帶來改變」是一件多麼甜美的事情。



 《最後的蘇格蘭王》由總統貼身醫生的遭遇,呈現非洲獨裁政治的內幕。台灣的觀眾應該會覺得,這一切的一切怎麼都如此熟悉,畢竟,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,我們也經歷過。




 接二連三以非洲為題材的好萊塢電影,是否有喚起全球觀眾對於非洲議題的重視呢?當然是沒有。好萊塢還是好萊塢,片商還是片商,觀眾在為李奧納多捏一把冷汗之後,走出電影院並不會停止購買鑽石。然而,好萊塢政治正確風吹起,的確有一些些正面的助益,至少,我們不會再對非洲存有無知的幻想,在收看Discovery觀賞獅子獵羚羊之際,偶爾,也會想到非洲的血淚與無奈。

 




 


 



 

No comments: